… Cayin CD-17A, DAC 模擬輸出部份以 4 支 EH6922 以平衡電路處理, 試問那5千元的
Surround Amp.內的DAC, 怎能與之相比? 或許不是太多人明白, 何解一部數碼CD機, 可以用真空管輸出?…
~ 真空管CD探索 ~
有很多讀者問及, 從前的 CD 機都是晶體管放大為主, 但近十多年間陸續興起分體解碼、分體電源、Master Clock、昇頻器( dCS一套用來聽CD的系統, 可以分到五件 ), 而數碼輸出亦因應科技之進步, 續漸加入 USB、I²S、Etherent 等新介面, 但很多朋友更不明白的是, 作為數碼技術的訊源部份, 點解要改為較舊線路的真空管放大輸出, 音色之穩定受真空管所限, 熱力又高, 但不明廠商卻反過來推出標榜真空管為主的CD唱機? 或許初階的發燒友有所不知, 一部CD機, 其實分成兩個完全獨立的組件, 第一部份是由數碼轉成模擬部份( DAC )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or, 另一部份為讀取數碼機械部份 ( Transport ), 有一些高級既機種只生產分體 CD 和 DAC, 例如瑞士的 Weiss, 但任何一部一體化的單體 CD 系統, 其實都可分體使用, 但大部份分體後都是用其Transport 部份, 解碼則經由數碼輸出傳至另一單體 DAC ( 亦即是說該單體機內的DAC部份, 交由外加的獨立DAC負責, 不用原機內的 DAC ), 而此時, 就要衡量的是, 單體 CD 機內的 DAC, 是否真的不及外加的 DAC !
我眼見不少發燒友擁有一部頗出色的單體 CD 機, 郤走去經 Optical 入 Surround Amp., 我問他點解這樣接駁, 他說較先進的數碼輸出當然更好, 及後我幫他接多一組RCA模擬直入 Surround Amp., 的 CD 輸入, 聽同一個曲目, 選擇制先撥去 Digital 1(即駁著 Optical 的一檔), 再撥到CD模擬一組, 再聽同一個曲目, 後者音效明顯更為自然活躍, 氣氛生動具陽光色彩, 朋友問及何解一對 500 元不到的 A.Q.RCA 線, 可以更勝他千多元的日本 Optical 線, 我跟他說不是線的問題, 因後者是用 CD 機內的 DAC, 而你的接法是用 Surround Amp.內的DAC, 而你的 CD 機又是 Cayin CD-17A, DAC 模擬輸出部份以 4 支 EH6922 以平衡電路處理, 試問那 5 千元的 Surround Amp.內的 DAC, 怎能與之相比? 或許不是太多人明白, 何解一部數碼 CD 機, 可以用真空管輸出? 如早前所說, 一部 CD 的 DAC 部份, 當數碼轉換成模擬後, 是有一份類似前級放大組件, 但放大原理沒有像前級那麼大, 而此時, 這個位置是可以用真空管作放大和輸出級之用, 而音色亦會像真空管或晶體原理之別一樣…!
巿場上較多人熟悉的真空管輸出 CD 機, 是早在 1996 年加拿大的 Sonic Frontiers SFD-1, 這亦是較多發燒友所認識的一部靚聲膽 CD 機, 當時其驚人的音色感染力, 接近模擬 LP 之中頻聲效, 令所有當時玩開 PS Audio、Audio Labs、Accuphase 的發燒友紛紛轉用 SFCD-1, 當時筆者在音響世界雜誌工作 (已停刊),亦被其能使人溶化的人聲所吸引, 添置了一部, 從今天的 CD 機衡量之, 當年的 SFCD-1 內重料和製作之認真, 比起今天〝空空如也〞的歐美 CD 機更出色, 更優勝, 當時我用全 Mark Levinson 前後級, 加入以 6922 為輸出級的 SFCD-1, 音色之秀麗嬌美, 中頻濃可達天的音樂感, 令我當年有了一個全新概念, 就是有可能下, 儘量買真空管輸出的 CD 機, 而在這個時候, 大部份發燒友都像我一樣, 期待著一些大阿哥廠推出真空管 CD 機, dCS ? Goldmund ? Mark Levinson ?
大家等待的大廠 CD 機沒有出現, 有的只有昂貴的 Jadis, Conrad Johnson 幾部, 而 Sonic Frontiers 亦因為發展過急最終賣盤收離場, 而不知是湊巧還是當時的中國大陸音響正值起飛, 一系列不同牌子的真空管 CD 和 DAC 陸續登陸香港, 有些音色很好, 有些動態過猛, 有些黃花一現, 而歐美品牌眼見的香港市場相當混亂, 亦沒有太多新型號運來港銷售, 我可說當時香港 CD 機市場是較寂靜的… 幾年間, 中國大陸的真空管 CD 機續漸穩定下來, 標榜真空管為主, 靠嚇和誇張的 CD 機亦不能久全, 唯獨航天科技其下Spark 的 Cayin, 和, 由中國人買入澳洲開發的 Melody 獨霸整個真空管 CD 機市場, Spark 的 Cayin 以全線系列, 由平到貴都使用真空管輸出, 而內部之重料, 價錢之克制, 完全令外國廠家難以還擊, 還顧市場, 就只有美國老大哥 Audio Research 推出的真空管 CD 機能與之抗衡, 但說到售價, 仍然是我國產製的真空管 CD 機更受歡迎。
Melody一系列真空管前後級和合併機之成功有口皆碑, 2006 年推出一部真空管 CD 機改變了世界, CD-M10 之音色靚絕人寰, 中遺音樂感強到足以使人推倒, 就連香港最資深的陳煐光、琴俠、彈弓楊等前輩都大讚此機出色, 我當年亦忍無可忍買了一部, 探索其原因發現 CD-M10 使用 6SN7 兩支, 5AR4 一支, 有別於他廠用細管, 更強的是移植前級 1688I I的膽前線路加以改良, 當年我買了 CD-M10 後整套系統連升幾班, 而能與之相比, 或說差不多重料 (或更強) 的Spark Cayin CD-17A, 其更使用到四支6922EH, 內部之重料, 嚇到外國廠商目瞪口呆, 他們不是做不出來, 而是同樣的材料要幾倍價錢先造得到。CD-17A 以強烈的音樂感聞名, 強大的人聲氣氛凝聚能力更受到很多高級發燒友歡迎, 我眼見不少使用昂貴分體 CD/DAC 系統的發燒友, 在播唱絃樂時, CD-17A 在擦弦推拉時獨有的泛音嬌艷度, 甚至比很多歐美分體式系統更出色, 更吸引。 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中國製的真空管 CD 機就無敵, 就以 Audio Research 做膽機的經驗, 其一系列 Reference CD 有濃濃的膽機氣息, 筆者由 CD-5 一直追到最新的 Ref.CD8, 其應用旗艦膽前級 Reference 的膽機線路, 聲音是有存有一種很強的牽引力, 音樂步伐張力令聆聽者一聽無法離坐, 就以複雜大型的管絃樂, Ref.CD8 所凝造的重型像真舞台, 的而且確更勝 CD-M10 或 CD-17A。
近幾年間開始, Meldoy 亦放慢腳步, 全力生產其下真空管合併機, 前後級, 而 Spark 卻繼續生產膽 CD 機, 而 MT-CD40、MT-CD100, 甚至更新的劇院系列 C-30CD、M-50CD、M-60CD 都大受發燒友歡迎, 音色效果之理想, 盡情顯露出真空管輸出這種設計之成功和發展。筆者自身對真空管輸出的 CD 機或 DAC 全有好感, 兩處家居中仍有 Spark M-50CD 和 ARC Ref.CD8, 當我靜下來自己想細心思考, 聽聽歌懷緬一下, 我亦會用 California Audio Labs ALPHA 真空管DAC, 又可以說成, 我的〝音響之路〞都是離不開真空管 CD 所帶來的美妙音色! 近五年間, 小弟玩 CD 接近瘋狂, dCS、Mark Levinson、EMM Labs、Oracle、PS Audio Perfect Wave… 等等( 過去在 Post76 都有略略提及過 ) …, 但閒時, 一部Spark MT-CD100已經夠聽。 如有時間, 下次或許和大家分享一下〝我的真空管之路〞, 單端、並聯、推挽真空管線路優劣在哪裡 ? 分相管、推動管、放大管之區別又在哪裡 ? 時常見到的直熱式、陰極放大、OTL、串聯電路、膽整流? 這些字又點解…
Jadis ~
歡迎進入我們的影音玩樂討論區發表意見.
http://www.post76.com/discuss/viewthread.php?tid=131023
*** 溫馨提示:想更緊貼更多影音界的最新資訊,請到以下的 Facebook 專頁按「讚好」及 Google+ 專頁按「加到社交圈」加入我們,每天就會收到全新的中文影音免費資訊呢!! *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