仍上映中的電影《汪汪夢裏人》大獲好評,大家都對片中探討成長中「擁有」與「失去」的主題很有共鳴。
同樣Cath黃妍早前在The First Take與林奕匡及葉巧琳一起合唱《藝術與科學》得到不少關注與好評,而且作品同樣都深刻探討人如何在困境面對傷痛,走出自己的路。
文字獎門人
有「文青唱作人」之稱的黃妍,本身讀新傳系出身,自小喜歡閱讀,可說是與「文字」結下不解之緣。熱愛及相信文字的她,擅於從文學作品擷取養分,因此亦懂得找最適合自己作品的填詞人-王樂儀作為她的最佳拍檔,有如當年王菲遇著林夕一樣。事實上在修辭技巧上,王樂儀確有林夕的風範,在意象表達方面十分細膩,如《哀傷的作者》的造句:「情願你可將敏感的知覺放輕/麻木到不知你的心變了荒野/當蒼生太兇殘/當蒼天太狡猾」。《7 月 24 日大道》歌名取自日本作家吉田修一著作,但歌曲靈感則來自村上春樹:「沿途忘記有過信心/沿途嫌棄每吋敏感/回頭才發覺我最初渺小都/不怕初生的黑暗」。用香港作家劉芷韻的詩集命名的《心的全部》:「懦弱混沌怯慌/ 或更多也是存在給我種的果/慢慢練習信心/亦會飛 亦能跌墮」。《異地書》:「餘生都為你翻閱/若散失於宇宙邊緣/崎嶇似曠世巨著/多淒美結局/也找到一絲力量/為你流傳」。
如Cath所言,去年《4891》專輯中的作品都呈現一種入地無門的困境,歌詞描述的混沌狀態,與早兩三年前疫情下的世界很相似,然而她總相信:「晦暗中都隱約藏有透光的出口,總可以慢慢、優雅地走過去」。
身心靈老朋友
詞人與歌手在幾年時間一起成長,然後一起將個人感悟及心路歴程投進歌曲裏,這未必是本地樂壇唯一對(曾經都有許冠傑+黎彼德及林子祥+林振強 ),卻肯定是最有文學氣息的一對,頓令廣東歌都可以變得很台灣。
歌詞的力量固然重要,音樂部份也不能太苟且,很喜歡《異地書》及《反烏托邦三部曲》用Keyboard 去凝造出的疏離的氛圍,與歌詞成絕配。去到《日光漂白》因為是電影《白日之下》的主題曲,所以本身已有充裕的爆紅條件。而與電影的交集,亦豐富了黃妍的「藝術」底蘊。《日光漂白》用最簡單直接的編曲去完成,Cath亦用了平實的手法去演繹。沒有太多餘的修飾,反而像講故事般,有些似《我沒有歌》的風格,靠的就是歌手用情感去灌注作品。
勇闖世界
經過一連串的陰暗,《黃言》的MV邀請了童童,Zoe及丁丁三位演員去演出,從曲風、歌詞到影像呈現出一種出路:「世界可以坎坷/祝我隨時讚我」。生活中不僅要原諒自己, 更要懂得稱讚自己。
成長中確是不斷「失去」,當中的痛與壓力更是令人感想放棄。黃妍就不斷用音樂與文字去為大家梳理與治療,確是「能做也做盡」。
作者:卻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