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郎正宗原作的《攻殼機動隊》Ghost in the Shell 於 1989年4月22日首次刊登於講談社的【周刊Young Magazine】,導演押井守於 1995年把它改編成為系列中第一部動畫電影,廿八年後由 Rupert Sanders 執導,Scarlett Johansson 主演,成為了系列中首部真人電影。
1995年的《攻殼機動隊》動畫使用了大量的電腦動畫,分鏡到透視帶給了觀眾全新觀感,一時無兩。電影中採用了不少「實境」作藍本,相比神作《亞基拉》AKIRA 更加有說服力!日本動畫歷史中,把原作修定再推出的,《攻殼機動隊》極有可能就是第一部,在此之後有 2002年重映的《美女與野獸》 及多番修訂的《新世紀福音戰士》。
1995年的《攻殼機動隊》動畫 LaserDisc
小編可說是由日本動漫養大的,如此佳作又點會無收藏呢?當期時最高級的媒體產品必定是 LaserDisc,線數都有400以上。日版一來只有日文,加上水貨價極貴,退而求其次就是美版,價錢相宜得來有英文字幕及音軌,至少能邊看邊理解劇情,配合字匣還是可以有中文字幕的。較早前 LD機壞了,盤子退出後就不返回機身,幸好有「大師」相助修理好,雖然像素不足,總算可以在入場前,重拾當年的回憶……
∇ 保存狀態良好的美版 LD
∇ 當時在旺角荷里活頂樓購入,印象中花了接近港幣三百元
∇ 片長只有 85分鐘,但附有 30分鐘製作特輯
∇ 以當期時最高規格 CAV 格式製作,單面只能收錄 30分鐘內容,故此用盡了四面的儲存資料空間
∇ 當期時最大的 LaserDisc 發行,就是 Pionner (The Art of Entertainment),音聲收錄只有 STEREO
《攻殼機動隊》「創作」及「影響」
後生一輩必定看過《廿二世紀殺人網路》,但假如你還未看過《攻殼機動隊》的話,看罷新電影預告,必然會說《攻》是向《廿》致敬,實情剛好是相反。《廿》片中的「以數據線接入身體作連線」、「主角因洗腦被蒙騙」,「綠色的數據影像」,不就是《攻》原來的名場面嗎?
∇ 以數據線接入身體作連線(真人版)
∇ 綠色的數據影像(1995年動畫版片頭)
假如你的電影閱歷夠長久的話,你會了解到《攻殼機動隊》是啟蒙自 Harrison Ford 的經典科幻電影:《Blade Runner》,正式港譯名稱為《2020》(現時的媒體大多跟隨臺灣名稱《銀翼殺手》,完全聯想不出為何喚作「銀翼」,汗!)。今年較後時間亦有其續集上映,由 Denis Villeneuve 執導的《Blade Runner 2049》,能否與 Ridley Scott 前作互相呼應,就真的要拭目以待!
∇ 電影的世界觀相當接近,均充斥了不少「外牆影像廣告」(上:《攻》,下:《2020》)
∇ 電影中的主角均不是百份百的真人,一般人是無法分辨出來(上:《攻》,下:《2020》)
對真人版的預期
真人版除了主角沒有起用《悍戰太平洋》中的菊地 凛子外,在看罷電影的首5分鍾片段後,基本上沒有太多投訴。
∇ 真人版 與 1995年劇場版造型比較,相信影迷都會收貨!
戲院的選擇
跟據 IMDB (按我進入),音效有 Auro3D 及 Dolby Atmos,畫面是 1.85 : 1,據了解本片是以 2D畫面進行後期 3D合成。看科幻電影的話,大銀幕是必要的,可惜在港上映只有 IMAX 3D版本可選,個人還是會選擇具備全景聲的大幕戲院。